我國服裝產業從批發、零售為主,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,市場需求促生了自主品牌的迅速發展。然而,在消費者需求多樣化、多變的情況下,產品生命周期越來越短,品牌如何長遠發展?服裝紡織企業如何跨步向前?
關鍵在于服裝供應鏈的整合管理
一、服裝供應鏈
服裝供應鏈,即將面輔料供應商,服裝生產商,服裝零售商以及最后的顧客連成一個鏈狀網絡結構。是通過對信息流、物流、資金流的控制,從面輔料的采購開始,經過設計、加工制成成衣,最后由銷售網絡送到消費者手中。
二、痛點:高庫存問題
高庫存,可以說是服裝紡織企業最大的經營風險。傳統的服裝供應鏈需要提前3-6個月下單,打板、調試、再生產,而且下單起訂量巨大,這樣的模式導致服裝零售批發商大量積壓庫存,資金流周轉困難的情況。
高庫存的問題,直指供應鏈的運作不暢。在市場不確定性的情況下,仍傳統地獨自進行研發、生產、銷售,已經很難迅速做出反應;若把主要精力放在主要的業務上,其他轉交其他優質企業“外包”完成,這樣既提高了產品整體的競爭優勢,也達到雙贏效果??梢哉f,優質的供應商資源是企業的戰略資源,是輕資產運作關鍵。
這種以品牌商為核心的供應鏈協同運作模式,需要供應鏈的所有參與者始終圍繞消費者,通過順暢的信息反饋機制,用供應鏈管理技術手段,努力開發、探索適應服裝市場多品類、小批量、短交期要求的新型業態。
案例分析
首創“快時尚”概念的ZARA每年計劃推12000個款式,保持一周兩次上新頻率;產品從設計到上架的時間不超過3周,以滿足消費者日新月異的需求。它是怎么做到的?
——做流行趨勢監測,“吸取”設計并刪去繁復工藝要求,不用昂貴面料控制了設計與原料成本;把采購預測著重在面料采購的種類和數量上;另主要購買原坯布或標準化的半成品,根據需要進行染色后再生產,迅速應對花色變換的潮流趨勢。因為面料的流行周期要比設計長,如此不僅可以快速響應生產需求,同時通過原料的預測預防成品失敗帶來的風險。
ZARA的成功得益于它快速、高效的全程供應鏈體系,即包含了產品組織與設計、采購與生產、產品配送(全球庫存與物流系統)、銷售和反饋(大數據信息系統); 供應鏈管理最終目的應該是向協同和資源的整合發展,所以服裝品牌應該將主要精力放在服務和賦能上——像ZARA會提供強大的素材給供應商實現產品的開發,而優衣庫有很多老工匠會親自傳教供應商操作,幫供應商去調試染色配方和縫制工藝;在去年,優衣庫甚至公布了在中國的88家合作供應商名單:
注:冒著“重要資產投資”曝光的風險,優衣庫響應“道德消費”的號召,公布供應商名單, 第三方機構便能監測工廠環境,為工人提供合適的工作環境。
品牌對供應鏈的服務和賦能,當然供應商也回報品牌長遠發展所需。這種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,正是品牌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。
而FASHION SOURCE深圳國際服裝供應鏈博覽會正是云集一線優質供應商的平臺,提供豐富的供應鏈資源,具有19年的專業行業經驗,是中國首要服裝供應鏈博覽會。